這里我想和已退休的老年朋友聊一聊怎樣跟現實生活不脫節的話題,因為大多數年輕人天天都在打拼,一天不打拼可能就有丟掉飯碗子的危險,因此,他們不大會跟現實脫節的。
我覺得,老年人要想跟現實不脫節,首先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不管你在職時是什么長也好,什么書記也好,或者你是高工也好,是教授也罷,退休了狗屁不是,你就是個普通老頭,或者普通老太太,和大街上行走的千千萬萬的普通老頭老太太沒什么兩樣,能作到這點,首先你就把自己擺平了,心態放正了,心理也就平和了,這一來,你就離滆入社會不遠了。試想,如果你不這樣看自已,時時處處認為自己是什么什么長,什么什么總師,見人愛搭不理,別人指名道姓叫你一聲,你愛回不回,你能滆入社會么?。滆入不了社會,你能不跟現實脫節么?跟現實脫節后你能不憂郁.不煩燥,不悶悶不樂么,這樣久爾久之對你的身體能有好處么?有一些老年人都是這樣把自己的身體搞壞的,我認識一個黨校校長,六十歲退休,退休前身體還好,但,退休剛一年就去世了。據我所知,他的離世就跟以上說的太把自己當回事有關系。在職時天天教訓別人,退休了到街上沒人理會,這落差有多大。心理上能平衡么?
所以,我認為,擺平了自己,事情就好辦多了,心平氣和了,出門都是朋友,跳廣場舞的,下象棋的,打撲克的,吹拉彈唱學樂器的,潑墨練字學書畫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放下架子。那里都歡迎你,你不就跟現實不脫節了么?
當然,如果你想再提高一步,那就得與時俱進了,比如學會用電腦,學會用智能手機,學會甪微信用支付寶,學會網上購物,學會網上聊天,學會發發圖片等等……。有人說這太難了。我們不是說:只要思想不爬窩,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年輕時的干勁闖勁到那里去啦?其實接觸了你就會知道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我見過許多老頭老太太把智能手機玩的滾瓜爛熟,網上購物,網上買基金.炒股票一樣不輸年輕人。而且學會了你也方便了許多,比如微信聊天,微信支付,旣節省費用,還減少了找另錢帶另餞的麻煩,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享受到了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也能使我們更能看到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從而增加我們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總之,一句話,不管作什么,都得你自己首先意識到,然后自己主動去作,不是有那一句話么,雞蛋可以抱出雞娃來,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石頭是永遠抱不出任何東西的。但愿這句話對我們有些啟發。
新技術的更新速度太快了,因為信息傳播技術、運算速度、存儲信息量這三大技術更新速度太快,與之匹配的新開發程序也隨之發展太快,真有讓人有些應接不暇的感覺,很多新功能還沒有使用嫻熟,又有功能更強大的新的替代版本出現了。這里的問題在于,這些經常更新的程序真的很有必要嗎?說實話,我個人無從判斷這種現象的優劣,我甚至感覺這種不斷更新有些強迫癥的味道。從使用來看,是不利的,但某種原因,逼迫著程序設計也進入一種無奈的怪圈,只要進入某個領域內,就會開始瘋狂的追逐更新版本,最后的結果是,忘了創立這個程序的初衷是什么。
關注焦點或社會熱點是隨時替換的,這很好理解,是否愿意跟隨著社會主流改變自己的興趣,依據個人愛好決定吧。一個新的事件或新的話題成為熱點速度越來越快,但過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似乎不必太當真。
生活方式是最復雜的問題,其實是反應了當前的社會狀況,以及更深層次的思想狀況,生活方式只是人們不自覺被思想與社會現狀推動下的被動選擇而已。這似乎無所謂脫節,因為人的生存狀態是不同的,有些人選擇某些生活方式,是他們自身的被動無奈接受而已,你個人是否也要選擇同樣的方式,要看個人而定。
隨便舉個例子吧,當前碎片化學習知識成為很多人習慣的方式。這看似是大家主動的選擇,但如果深層分析會發現,其實這是無奈的接受。學習那些相對深刻復雜的知識,不是人這種動物的生存習慣,百萬年甚至更久遠的過程中,人類根本不需要復雜的知識儲備就可以活的很安穩。最近幾年十幾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不能安穩了。單以知識更新而言,速度變化之快超過了人類百萬年進化過程的總量之和的許多倍,再用過去那種不學習照樣安穩生活于某個狀態的方式,還能做到嗎?或者閉門書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精讀幾年甚至更久,還能夠保證自己的生活嗎?人們選擇目前這種碎片化閱讀,是心理焦慮的被動接受,這既可以讓自己心理上得到某種暗示性安慰(我沒有停下學習知識的腳步),又可以實際上放緩情緒發自內心的緊張感。也就是說,我不想這么拼命學習,又知道不得不這樣隨時的學習,于是我這樣碎片化學習,“裝著”在學習,騙騙自己,讓自己心理上有所舒緩一些。
生活方式的選擇的確需要大家有過深層思考后,再做出個人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