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降雨量如何計算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降雨量如何計算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降雨量怎么計算?
雨量的計量方法之一: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為了防止降水蒸發,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儲水瓶。
為觀測方便與上述口徑配套有一特制量杯,雨量杯的口徑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長度為25毫米。為了連續記錄液態降水量,水文氣象部門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計或翻斗式遙測雨量計。
它們的記錄紙,不但記錄了總降水量,還可以判定不同時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強度。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準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
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厘視為雨跡。
另一方法: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的表示降雨量的多少。
降雨量是區域水資源量計算的重要依據,因此尋找一種準確簡便的方法來預測降雨量是十分必要的。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松,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六小時,甚至一小時的降水量,六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六小時降水量。
降雨量是怎么計算的?
降雨量用雨量筒測定
降雨量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后)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mm為單位,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降雨量是區域水資源量計算的重要依據,因此尋找一種準確簡便的方法來預測降雨量是十分必要的。
雨量測量: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
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降雨量的計算是通過降雨量計來實現的。降雨量計是一種測量降水量的儀器,通常由漏斗、集水桶、底座等部分組成。在降雨過程中,雨水被漏斗收集后流入集水桶中,通過底部的水尺或液位計進行讀數,從而得到一定時間內的降雨量。降雨量的計算單位通常是毫米,也可以用英寸、立方米等單位進行計量。
降雨量怎么計算?
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
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有雨量筒和量杯。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
我國氣象局規定:小雨是指24小時內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為5毫米-16.9毫米;中雨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為17毫米-37.9毫米;大雨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為38毫米-74.9毫米。24小時內雨量超過50毫米的稱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的稱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夏季是降雨量較大的季節,容易引發洪澇災害,要做好防汛工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降雨量如何計算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降雨量如何計算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