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和竇太后都是西漢非常厲害的女政治家,很多人好奇呂后和竇太后是什么關系。竇太后竇漪房是劉恒皇后,所以她算是呂后的兒媳婦,那竇漪房平日跟呂后的關系好不好呢?人有懷疑竇漪房是呂后的人,所以殘酷的呂后才會對她很好,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以呂后當時的眼界來說,她還看不上竇漪房這樣的人。歷史上對于她們之間的真實關系并沒有講述太多,我們也只能從側面推斷,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呂雉獨獨善待了竇漪房,竇漪房有何獨到之處?針對這個問題,問問題的人可能混淆了:呂后、薄姬、竇漪房、劉邦、漢文帝之間關系,不知道哪根兒筋搭錯了。
另外一個可能就是提問者可能看小說、看影視劇看得太多了,覺得呂雉和竇漪房之間有什么陰謀。
在我看來,呂雉對竇漪房其實就是視為“無用”之人而已。另外,竇漪房也沒有什么獨到之處,就是兩點:懂得“上善若水”——不爭即爭的道理;“會生兒子”,當然這點屬于開玩笑,生不生兒子主要還看男性的染色體。漢文帝與她也不可能“白頭偕老”,只是因為“母以子為貴”,漢文帝就是再不喜歡她,也得看著“太子”的面兒。
竇漪房其實更像是“沒用”的東西,被呂后打發出去了呂雉對漢文帝及其母親薄妃也就是后來的薄太后都看不上眼,那么對竇漪房就更看不上了。這是竇漪房被“分配給”代王劉恒后的樣子。
在此之前,竇漪房以“良家子”的普通身份進入后宮成為宮女,呂雉善待竇漪房也根本算不上。她和眾多宮女一起,就像“廢棄物”一樣被分發給各路諸侯。本來,竇漪房是想去趙國,這樣離她的老家(清河郡觀津縣),結果被賜給代王劉恒。由此可見,竇漪房本身就不重要。
呂后把“沒用”的宮人分配給各地諸侯。一方面是因為財政問題要釋放宮人;一方面也可能是派做“間諜”監視各路諸侯。前者明顯是嫌棄,后者才是善待。但看竇漪房行賄太監,希望去趙國看,她更像是被嫌棄。代國本身就不重要,否則也不會有許多人認為,去代國做王只是希望代國國破被匈奴殺掉。
從薄姬和代王的地位看,竇漪房也是被呂后“扔了”因為漢文帝劉恒的母親薄姬不清不楚的歷史(曾嫁給魏豹),以及不懂取悅,劉邦對其很冷淡。捎帶腳對劉恒也比較冷淡。這反而救了薄姬、劉恒的命。
呂后在劉邦死后對那些受劉邦寵愛的妃子們都痛下殺手。對薄姬反而沒有動手,讓她們母子去了代國,這個又窮又弱又面對匈奴強敵的諸侯國做藩王“受苦”去了。
沒人覺得劉恒有什么重要地位。這也是為什么,推翻呂后后,各大臣、諸侯在互相爭斗之際,無奈選擇他的原因。大臣怕諸侯國實力強不好控制、諸侯國怕強勢諸侯成為皇帝反過來消滅他。所以,只好選擇勢力小的諸侯做皇帝。當然,再加上漢文帝是活著的劉邦的兩個兒子中,最合適當皇帝的人,其被說服的可能性最大。
劉恒的弟弟劉長是呂后撫養大的,這一情況,“誅呂”的大臣合諸侯們肯定不會同意?!皬妱葜T侯”們都是劉恒的侄兒輩,也不好爭位。
當然,歷史證明,懂得自己實力弱的皇帝其實更可怕。
由此,竇漪房在呂后分發她的時候,被授命“間諜”的可能性也不高了。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她不受呂后重視。所以,才被分發給了代王劉恒。
竇漪房是“母以子為貴”呂后給劉恒發了5名宮女,劉恒不知何種原因對其比較寵愛。也許認為她不是間諜;也許認為她是間諜;也許認為她漂亮;也許認為她很像母親和自己,懂得“上善若水”不爭不搶。等等原因吧,總之,劉恒一連和她生了三個孩子。
代王妃在呂后死后死去,連同她生的四個孩子。呂后生前特別喜歡把呂后的家里人嫁給諸侯王,例如營陵侯劉澤、趙王劉恢、朱虛侯劉章等人。如果劉恒的代王妃也姓呂,那么,問題可就大了。在“誅呂”的時候,西漢后少帝劉弘及其四個兄弟五人都被殺,與呂后有親緣關系的劉姓王被殺的并不少。
因此,漢文帝劉恒的王妃、四個兒子的死就比較蹊蹺了。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沒有歷史文獻紀錄,只能算猜測了。
因此,竇妃的大兒子劉啟就成了長子。而且,漢文帝只有竇太后的兩個兒子,其后被寵幸的兩位妃子慎夫人和尹姬也都沒有兒子。根本沒有理由與竇漪房抗衡,雖然她已經失明了,已經年老色衰了,已經不受待見了。但不要忘記,她是“太子”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