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是北魏遷洛前的孝文時期,也是北魏最興盛、最穩定的時期。該石窟內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雕鑿出了更繁華精美的云岡石窟大窟大像。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十六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靠山開鑿,東西綿延大約一公里,存有主要洞窟四十五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多軀,大小窟龕兩百五十二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在1961年,云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內容以及樣式的發展,可分為中期、早期以及晚期三個階段,其中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該石窟的開鑿是從文成帝和平初年間開始的,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為止,前后共修建了六十多年。
云岡石窟經歷了一千五百年的滄桑,由于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和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的經歷了自然風化以及人為破壞,使洞窟和雕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歷史上的云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修復和保護,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云岡石窟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石窟達到了妥善的保護。